
主演:古斯塔史柯斯嘉、托克派特森、托馬斯柳恩格曼
導演:艾拉雷姆哈根
內容簡介:一對相愛的男同志在新居落成時,決定領養個小孩讓家庭更完整。不料一顆該死的小數點進來攪局,讓申請的一歲半男嬰,變成叛逆的十五歲青少年。在有關單位解決錯誤期間,兩廂只能硬著頭皮同住一個屋簷下,從可以想見的代溝到敏感的性向差易,以及難以預料的感情漩渦,讓這部溫馨逗趣又深具勇氣的同志喜劇,廣受全球各大影展觀眾的喜愛,有如《囍宴》進化版。
---摘自博客來網頁介紹
(以下有劇情雷請慎入)
---摘自博客來網頁介紹
(以下有劇情雷請慎入)
其實這部片大概是幾個月前看的,結果拖到現在才寫觀後感,內容太過個人流或思緒跳躍的話還請多包涵了(拱手)。
其實一直以來似乎都有種印象是,國外對於同志的接納度比起華人要高很多,但在電影中,即使是在瑞典這樣開放同志婚姻的國家,仍會看到人們對同志會有歧視,即使在社區聚會中,高仁與史文這對同志夫夫可以大方走出來打招呼,但那種隱藏在人們表情下的微妙情緒依舊在人群中流動,不自在的空氣還是沒有散去。
不過,電影本身以很溫馨的主軸貫穿,同志夫夫領養孩子,共築一個幸福的家庭,很棒很溫暖的藍圖對吧?
如果這麼順利電影就不用演啦!(摔筆)
(把筆撿回來繼續)
總之因為公家機關偶爾會出的小差錯,申請領養文書上少了個小數點,想領養的孩子從1歲半個月在眨眼間變成15歲的叛逆青年,這點不但高仁與史文嚇到不知所措,被領養的少年派翠克也是非常驚恐。
這對夫夫擔心家庭的人財安危,而不良少年則擔心自己的後庭貞操問題。
不過,也因為公家機關必然的辦事效率,這點問題仍要透過層層關卡去處理,在沒處理完前,兩方人都只能硬著頭皮先住在一起。
其實從電影開始看著高仁努力的準備各式各樣的育兒用品,細心的從床枕到房間佈置,到監視器的設置,都在在顯示他想做好一個家庭的照顧者的角色,以及跟史文共組這個同志家庭的決心。
但對於孩子的到來,史文的反應卻是焦躁不安,會夜半驚醒,需要煙與酒來平復自己的情緒,這是很大的反差,也顯現出雖然兩人有共識要共組家庭,但對家庭的定義與希望,似乎並不那麼相同;對照史文與前妻的互動及過去經驗,對於穩定的家庭生活,史文似乎一直是保持緊張且無法安定的。
這點電影沒有特別說明(對,這部分是筆者自己想很多的感覺),不過我覺得在面對孩子到來的情況,夫夫兩人截然不同的表現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派翠克加入這個家庭後,三人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用來監視嬰兒夜間睡眠狀態的監視器變成確認派翠克沒有亂搞的工具,而史文過去的經驗也讓他對派翠克非常警戒,甚至到會拿出傢伙動手的地步。
高仁原本是相當失望的(畢竟他是最期待小孩來的人),但是善良的個性讓他依舊願意接受讓派翠克住進家中,甚至邀請他加入自己的生活(每日固定的慢跑活動),然後慢慢發現這個孩子的優點,接著慢慢將派翠克納入自己生活的一環,甚至是家庭的一環。高仁選擇接受了派翠克,但這是史文不能接受的,為此兩人甚至大吵一架,然後分開。
然後沒多久就發現史文有了新歡(髒話消音)。
於是高仁才剛從小孩的失落中走出來,又要開始情傷的療癒,不過這次有派翠克陪著他,因此這段療癒不若想像中苦,反倒是有了許多溫情。
派翠克呢,則從原本的嫌惡(拒絕夫夫兩人的靠近,容易驚懼又要逞兇鬥狠的表現),到後來慢慢願意敞開心胸,說出自己的過往,派翠克的成長背景讓他不得不變得危險而好保護自己,即使渴望家庭,對他而言,現實的安全是更重要的,不過在高仁的身邊,他漸漸學會習慣被關心,然後去付出自己的能力,慢慢的走回一般的生活。
生活繼續地前進,在同個社區中依舊有不喜歡同志的鄰居,也有支持他們的朋友;夫夫吵架分開了,但最終兩人都知道彼此才是互相的歸屬,少年習慣了日常生活,也接到了來自政府的通知,有一對夫妻想領養他,小小的掙扎後,還是決定繼續待在這個讓他可以安心的家中。
或許結局有些童話和美好,但是能看到所有人都開開心心的一起生活,真的是件不錯的事,現實中有太多苦悶與難過,但在創作的作品中,就能為現實加入更多希望了。
細膩而溫柔的一部電影,推薦大家看看~: )
或許結局有些童話和美好,但是能看到所有人都開開心心的一起生活,真的是件不錯的事,現實中有太多苦悶與難過,但在創作的作品中,就能為現實加入更多希望了。
細膩而溫柔的一部電影,推薦大家看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